抢抓功能性风口,顶真益生元纤维果饮,西梅汁品类黑马!
其二,郑玄早于范晔百年,郑说更可信。
161 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疏:《毛诗正义》卷20,第1714页。见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疏:《毛诗正义》,第663-664页。
见阮元、王先谦编:《清经解清经解续编》第12册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05年,第4695页。六诗说在汉代可能曾附在另外一书中。49 《毛诗正义》卷首郑玄《诗谱》疏,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疏:《毛诗正义》,第9-10页。但经典的诠释与理解实有历史性,沈氏认为误者在当时人未必认同。【61】皮锡瑞是今文经学家,反对古文经学,但这段论述在经学史层面言是客观的,陈述的是历史事实。
方或比方,乃将人或事物并列比较之意。【72】谕(喻)有告晓与知晓二义。范晔虽晚于郑玄近二百年,但《后汉书》依据的史料实渊源有自。
50 郑樵《六经奥论》卷3:惟宏《序》作于东汉,故汉世文字未有引《诗序》者,惟黄初四年有‘曹共公远君子近小人之语。9 钱穆:《刘向歆父子年谱》,《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》,第42,104页。据何晏《论语集解》,孔安国释诗可以兴,而未有解兴于诗。朱彝尊:《经义考》卷101,第551页。
【143】郑玄此处所言兴,即其注六诗所定义之兴。《毛传》也是以兴说《诗》【107】。
161 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疏:《毛诗正义》卷20,第1714页。值得注意的是,刘熙把六义都放到作者言志的架构中论之,其中雅、颂涉及志的内容,而赋、比、兴关乎言志的方式,其名称与志相关。《左传》载季札观乐,乐工歌诗,只及风、雅、颂,在郑玄看来,其时虽然存在赋、比、兴的诗类,但已不歌之。153 郑玄注,贾公彦疏:《周礼注疏》卷23,第721页。
将乆雨,则豕进涉水波。范家相谓马融注《列女传》皆鲁诗说。如《论语·子罕》:子曰:苗而不秀者有矣夫。孙诒让:《周礼正义》卷13,第508页。
《序》与《传》有绝非相合者(氏著《郑振铎文集》第5卷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8年,第25页)。见阮元、王先谦编:《清经解清经解续编》第12册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05年,第4695页。
但郑玄说已不歌,表示歌的行为不再发生,意味此前曾歌之。40 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,范晔:《后汉书》卷35,第1207页。
与此相关,赋比兴在东汉始被提及,影响范围极小,在整个汉代未成为说《诗》的观念架构。孔安国习《鲁诗》,其所训解者为《古论语》【62】。因郑玄所论六诗比兴之别,就在美刺,若依孔氏所云,则郑氏所言比兴之别就不复存在。其《泰族篇》云:《关雎》兴于鸟而君子美之,为其雌雄之不乖(乘)居也。郑玄可能未见别行的卫宏《毛诗序》,唯见编入《毛传》的《诗序》,便依据子夏传《毛诗》的信念,认为子夏是《诗序》的作者。惠栋(1697—1758)则以东汉人曾引《诗序》驳之【52】,但惠氏所列引及《诗序》的服虔(?—?)、蔡邕(132—192)皆汉末人,与郑玄同时,故梁启超认为至少可以确信西汉学者未有引《诗序》者,并据此证《诗序》后出【53】。
郑玄在注中推测这些逸诗必存于周公时代,而亡失于孔子之前【34】。宏从曼卿受学,因作《毛诗序》,善得风雅之旨,于今传于世。
155 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疏:《毛诗正义》卷1,第15,14-15页。毛亨传,郑玄笺,孔颖达疏:《毛诗正义》,第5页。
在历史的诠释中,六诗之风雅与《大序》六义之风雅有别,不能等同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称:武帝时,河间献王好儒,与毛生等共采《周官》及诸子言乐事者,以作《乐记》。
此亦可见孔安国对于譬的理解与《墨子》关于譬的定义是一致的。六诗全部关涉政教,但郑氏释风雅颂主要涉及政教内容的层面,释赋比兴虽也从政教角度言之,关乎政治表达,但强调的是表达方式。徐先生所言三个根据并不坚实。比如东汉经学家何休(129—182)认为《周官》出战国,不认同周公著《周官》之说,按照他对《周官》时代的认定,假如认为《毛诗序》出子夏,那么六诗之出现就晚于六义,应当说六诗出六义,而不是相反。
【147】刘熙分经叙述,《诗》,之也云云,所论为《诗》,而非《周礼》。学无当于五官,五官弗得不治。
故孔颖达将郑玄及郑众对六诗的解释直接移以释六义,认为六义与六诗意义相同。以兴嘉乐宾客,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。
其志洁,故其称物芳【118】,已寓有以类譬喻之意,也当对王逸有所启发。郑玄说兴是以善物喻善事,是引譬连类。
(《楚辞补注》卷3,第112-113页)此亦《鲁诗》说,见《诗三家义集疏》卷22,第879页。郑玄是现知汉代第一个明确断定《诗序》作者之人。只是经过郑众、贾逵到马融、郑玄的时代,才又建立影响,但当时对于《周礼》的作者及时代依然存在巨大的争议,林孝存著《十论》《七难》排斥之,何休(129—182)认为乃六国阴谋之书,故贾公彦称附离之者大半【21】,道出汉末《周礼》被接受的实际状态。在周公作《周礼》之说被认定之前,六诗说的时代未确定之时,汉代学者不可能断定六义出六诗。
【79】在孔注中,喻字前至坚者至白者二句乃取譬,喻字后乃取譬所说明的道理。刘歆认定《周礼》出周公,便直接成为王莽改制的经典基础。
真正影响汉代的是《论语》诗可以兴的观念,《毛传》之以兴说《诗》及王逸《楚辞章句》的以兴解《骚》都属于此一传统,这也是《毛传》及王逸独标兴体的真正原因。按照郑氏的说法,《诗序》出子夏,原来各篇合编别行,至毛公(按指大毛公)为《诂训传》,乃分众篇之义,各置于篇端【33】,即大毛公将子夏《诗序》分拆,分别置于《诂训传》相关篇目之前。
按《淮南子》引《诗》乃为说明水火金木土榖,异物而皆任。最后孔颖达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归谬的方式论证,赋、比、兴是手法,应用于风、雅、颂诸体中,如果将赋、比、兴抽离出来独立成体,则诗篇就会支离破碎,风、雅、颂便不能成篇。